為解決鮮菇低產及質量變差所作的幾點技術改進
1.品種的選擇
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消費者喜好黑色菇,增加低溫型黑色小平菇品種的栽培面積,提早在8月上旬—9月中旬接種制棒,春節前大量出菇,并搭配一定面積的轉茬快的廣溫品種,開春后大量出菇;晚栽品種選用耐高溫的秀珍菇,趕在高溫季節出菇。如此調整,周年就有鮮菇供應市場。
2.采菇期的調整
要在散孢前采收,采嫩菇、小菇,菌蓋、菌柄通體食用。如此菇體品質好,轉茬快,產量并不低。
3.調整出菇方式
為增加早茬菇面積,8月上旬開始接種的早茬菇發菌透料后氣溫尚高,若采用墻式堆積出菇方式,常發生堆溫過高,燒菌爛棒問題。因此,應將其調整為直立分廂排放,上端出菇的方式。如此調整產量并不低,因出菇面積、出菇數與產量并非成正相關關系。實測結果表明,這樣調整,直立排放,廂間走道變窄,單位面積上并不少放,相當于墻式堆積的6-7層。
4.對發酵料補加養分解決產量下降和品質差問題
研究出三項技術措施:一是原料發酵達標(堆溫65℃時翻堆2-3次)后,加入以干料計0.2%的氨基酸水溶肥原液,可增產31.8%,且品質變好;二是發酵料接種制棒發菌透料后脫袋掰碎,加入以干料計15%的麩皮生料,預濕后拌入裝袋,很快恢復發菌出菇,取頭茬和二茬鮮菇測產,生物學效率達86.9%,與對照(發酵后不加輔料)的76.2%相比增加10.7個百分點,菇體品質也得到改善,分析蛋白質含量達29.1g/100g,對照為19.2g/100g,且菇蓋增厚,菇肉密實,不易開裂,食用風味也好;三是用澳洲液肥1/1000噴霧或注水,2/1000拌料均有助于菇體增產和改善品質,且能促使早出菇。
5.采用生料用防雜劑拌料裝袋
常壓滅菌,掌握上大汽后,放氣40-50min,再蒸至上大汽保持7-8h停火,悶鍋4-5h出鍋,從點火至停火12-15h,比常規法節能省工50%以上,并能收到高產優質的栽培效果。
6.實施菇糧或菇菜輪種的方式
菇糧輪種多采用平菇與玉米,菇菜輪種多采用平菇與番茄或黃瓜(育苗移栽)輪種,以收到菇、糧、菜互為有利的效果,如此改進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特別是解決了菇類的重茬障礙問題。
7.菇棚結構的改進與應用
薄膜大棚東西向,順棚中部筑一東西墻,將棚分為前后兩個,前棚接納陽光種菜,后棚遮陽種菇。墻體上、下分別各留一排圓形通氣窗,直徑20cm,窗距3m。當菇棚氣溫過高時關閉窗孔,以限制前棚熱空氣向菇棚交流。據觀測,在豫南這個南北過渡地帶,冬季晴天多,棚溫常在4℃以上,適合多種低溫型食用菌的生產。
如此改進的優越性:一是利用太陽能增溫降低了生產成本;二是菇棚、菜棚空氣交流,兩者互利,菜排出的氧氣有助于菇的發菌和出菇,菇排放出的二氮化碳是菜的氣體肥料;三是改善了菇棚的環境條件,不缺氧,有利于操作者的勞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