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芯栽培草菇、雙孢蘑菇“一料兩菇”高效栽培技術
河南省商丘市自1999年從福建漳州引進菇房棚架立體栽培草菇和雙孢蘑菇技術以來,結合當地氣候、資源等特點,在生產中不斷總結和完善栽培技術,形成獨具商丘特色的“一料兩菇”栽培模式。商丘市“一料兩菇”模式,簡單概括為利用玉米芯種植草菇,草菇廢料添加玉米芯發酵后再種植雙孢蘑菇。“一料兩菇”生產模式的優點在于極大的節約了生產雙孢蘑菇所用的培養料,節省了原料資源和投入成本,又充分利用了栽培設施,節省了場地和設施投資,實現了菇房的周年利用。現就該模式的生產技術介紹如下:
一、栽培設施
(一)菇房的設計與建造
菇房建造應靠近水源,地勢平整,周邊環境衛生。立體菇房一般南北方向,也可以東西走向。長16 m,寬9 m,高5.0 m,磚墻結構、保溫泡沫板材或簡易布氈覆蓋結構皆可(夏邑大多為磚墻結構),室內水泥地面,架子用竹竿、水泥柱捆綁加固,架寬1 m,層間距0.5~0.6 m,架路寬0.8 m,共9架,每架6~8層。前后通風口與架路相對并保持通風對流,每個架路前后各設置5個通風口,通風口規格為0.3 m×0.4 m,采用卡槽平推玻璃封口。房頂部用塑料膜密封,膜上為水泥樓板或泡沫板材固定。菇房的構造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根據實際條件進行適當調整,一般情況每個標準化菇房床架栽培面積為500 m2。
(二)菇房的消毒
無論是磚墻結構還是簡易結構的菇房,在蘑菇培養料進房前,都必須將菇房清掃干凈,加固栽培床架,并進行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
1.硫磺熏蒸消毒 使用硫磺熏蒸消毒時,一般每座菇房用5.5 kg硫磺粉,加在點燃的木炭上讓其緩慢燃燒,并密閉菇房,熏蒸12~24 h即可。
2.食用菌專用消毒劑熏蒸消毒 采用食用菌菇房專用消毒劑進行密閉消毒。
二、栽培季節的選擇
根據商丘市當地氣候條件,栽培草菇一般在4月份備料,4月中、下旬至6月份培養料上架播種,5、6月份為草菇出菇期。草菇結束后培養料下架曬干備用或直接發酵。7月下旬至8月上旬雙孢蘑菇培養料建堆發酵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雙孢蘑菇播種期,9月中下旬為發菌管理期,10月上中旬覆土,10月下旬至12月為秋菇出菇期;次年元月至2月份為越冬管理期,3月份至5月份為春菇出菇期。至此,在時間上實現了利用菇房的周年栽培,在原料上實現了“一料兩菇”。在雙孢蘑菇栽培時,栽培季節過早,前期溫度高,容易發生“燒菌”現象;栽培季節過遲,則播種后發菌慢,出菇遲,影響產量和效益。
三、草菇生產技術
(一)原料配方
以一個500㎡栽培面積標準菇房為單位計算,主推配方為整玉米芯20000kg、干牛糞2500~3000㎏,生石灰1000~1500㎏。在實際生產中,商丘市及周邊地區多采用菌糠栽培,主要原因是菌糠易于堆料發酵且用工較少,但產量較低。整玉米芯需要在石灰水中浸泡7天以上費工費時,但產量高,效益好,這也是推廣本項新技術目的。
(二)栽培方法
草菇屬高溫型品種,最適生長溫度為28~32℃,在河南商丘及周邊地區草菇最適生長季節為5、6、7、8月份,如配有必要的加溫設備,也可提前至4月中旬,延后至9月份。根據栽培面積,按照原料配方備料,把備好的玉米芯用石灰水充分預濕,使其含水量達到70%左右,上堆發酵,3 d后待原料柔軟后趁發酵余熱進棚上架。鋪料厚度一般在20~25 cm,然后再在培養料上覆上一層厚度5㎝左右預濕過的牛糞。在其他關于草菇栽培技術中都是預濕后上架直接播種,筆者根據夏邑縣草菇基地栽培管理經驗,實踐證明草菇播種前培養料進行簡單的假堆發酵處理,不僅利于培養料在菇房內進行巴氏滅菌時縮短升溫時間、降低燃料成本,而且假堆發酵使培養料充分分解軟化、利于草菇菌絲生長和提高產量。這里要溫馨提示廣大種植戶,一些有關種植草菇的報道說培養料先上架后上水,在實際生產中,先上料后上水操作更為困難,且經常因為補水不均造成草菇出菇不均,不但影響草菇產量,而且在上水不足的地方易出鬼傘。把假堆發酵后的培養料進入菇房后及時封閉門窗,進行巴氏滅菌。方法為第一階段為升溫階段,利用蒸汽鍋爐或采用廢油桶制成的簡易鍋爐產生的熱蒸汽通入菇房內,在2 d內使溫度升至48~52℃,在此溫度范圍保持2~3 d;第二階段為巴氏滅菌階段,加溫使菇房內溫度升至60~65℃保持12~24 h;第三階段為保溫階段,通過壓火使菇房溫度降至48~52℃,保持2~4 d;第四階段為降溫階段,菇房溫度緩慢降至32℃以下時開始播種。一般情況下,菇房內溫度由升溫到降溫這一過程需要7 d左右。在播種前,結合補水在料面上噴施殺蟲藥劑做好防蟲處理。在料面上采取撒播或點播皆可,一般每平方米播種1.5~2袋菌種。
(三)草菇發菌期管理
播種后前兩天不通風,使菇房內溫度保持在30~33℃,目的是促使菌絲早發快長。2d以后,每天在中午少量通風1 h。在此期間溫度管理是關鍵,切忌料溫高于35℃或低于28℃,否則易造成死菌或不萌發。
(四)草菇出菇期管理
1.溫度 播種后7 d左右有米粒大小菇蕾原基形成,9~10 d開始出菇。出菇期溫度需要相對恒溫的條件。料內溫度要降至29~32℃,料面溫度30~33℃。若高于35℃時,已形成的小菇蕾上又會長出銀白色的菌絲。若低于26℃時,小菇蕾則停止發育。溫度較高時,可在菇房屋面上覆蓋遮陽網或從屋頂向四周屋面外墻壁上淋噴深井水的辦法來調節室內溫、濕度。需要說明的是,根據夏邑草菇栽培經驗,筆者總結出兩種草菇管理方法:一種是常規管理法,就是在溫度管理上適當采取適合草菇生長的接近上限溫度管理,即出菇期要求菇房溫度為30~32℃,料內溫度29~31℃。這種管理方法特點是出菇快,轉茬快;另一種管理方法為懶漢管理法,就是在溫度管理上采取適合草菇生長的下限溫度,即出菇期要求菇房溫度為28~30℃,料內溫度26~28℃。這種管理方法特點是草菇生長較慢,出菇期相應較長,但產量較高,管理較為省心。
2.濕度(水分) 濕度包括培養料的含水量和菇房內空氣相對濕度兩個方面。要求培養料的含水量達到70%,空氣的相對濕度達到85%~95%。解決空氣相對濕度偏低的途徑是噴水保濕。當菇蕾剛形成到花生米粒大小前,不能直接向菇床上噴水,只可以向地面、墻壁以及栽培架空間噴水,水滴應盡量霧化,噴水距床面60 cm以上,不要緊貼床面。一般都采取多噴頭(3~4個)噴霧器,直接接到水泵上使用。噴水時間安排在中午為宜,因為一般下午氣溫較高,蒸發量大,中午噴水可以防止下午菇房相對濕度過低。噴水量200 ml/d左右。噴水前,需將門窗適度開啟,讓料面稍干爽后噴水,噴水以后,不能馬上關閉門窗,而必須繼續適度開啟門窗通風,使料面稍干爽后再關閉門窗保溫。在夏邑縣草菇基地,大多是播種前補足培養料內水分,在草菇發菌期和出菇期很少噴水,以免因噴水造成死菇。
3.通風 草菇是好氣性真菌,子實體生長期間需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氧氣缺乏或二氧化碳濃度過高,不僅會影響子實體的形成和生長,而且已形成的子實體還可能罹病以至死亡。當菇蕾形成之后,每天需開啟門或窗戶通風。外界溫度高時,門窗可全部打開通風,外界溫度低時,只可開窗、不開門,窗戶開小一點通風。檢查通風是否充足,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觀察:一是當小菇蕾形成之后,如果中央部分下凹成臍狀,或菇蕾表面出現水漬狀銹斑,一般都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空間濕度較大引起的,如出現這種現象,需注意通風。二是可以檢查菇體表面水珠的顏色,如果水珠呈黃褐色,則表明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應加強通風換氣。檢查水珠的顏色一般在噴水后3~4 h進行,此時較易發現。
4.光照 草菇子實體生長發育期間,需要一定的散射光。沒有光線,子實體生長較弱,菇身易伸長,菌幕較薄,較易開傘。適宜的光照強度為200~600 lx,在此光照條件下,子實體顏色較深,子實體生長較為健壯。
一般情況下第一茬菇產量約占總產量的60%左右。頭茬菇結束后要及時補一次水養菌,5~7 d后開始出第2茬菇,管理要點同第一茬菇。一般2茬菇結束,整個草菇出菇期產量一般在10㎏/m2左右。
5.草菇采收 當蘑菇長至卵圓形,菇體直徑3~4㎝時,在未開傘前應及時采摘。采摘時先向下稍壓蘑菇,再輕輕旋轉采下,避免帶下周圍小菇。
(五)雙孢蘑菇生產技術
1.原料配方 以500㎡栽培面積計,需草菇廢料20000㎏,補充新鮮玉米芯5000㎏,干牛糞10000㎏,過磷酸鈣500㎏,石膏粉350㎏,石灰粉250㎏。此配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配方,一是充分利用了草菇廢料、節約了生產雙孢蘑菇的原料成本;二是該配方大大增加了單位面積培養料用量,依此配方栽培雙孢蘑菇,單位面積產量大多在20㎏/m2以上,高產的達到25㎏/m2。這也是商丘市獨具特色的“一料兩菇”模式高產高效的關鍵,即生產雙孢蘑菇采取不同于全國其他地方的厚料栽培技術。
2.栽培方法 草菇生產一般在4月下旬開始,6月底結束清棚,種植雙孢蘑菇在7月下旬開始進行培養料前發酵,新鮮玉米芯首先預濕于第二次翻堆時加入草菇廢料,再進行發酵翻堆一次后移入菇房,結合巴氏消毒進行后發酵,8月下旬開始播種,一般8月底播種結束。這也是商丘雙孢蘑菇種植季節與其他同緯度地區不同之處,即播種期適當提前10 d左右,因為商丘市屬于北方暖溫帶季風氣候,如果播種較晚則出菇期推遲,秋菇出菇期時間較短不利于提高產量,這也是能否取得高產的關鍵。
(1)發酵技術
前發酵時,首先提前2 d把玉米芯和干牛糞分別用石灰水預濕處理,使玉米芯充分吸足水分,含水量達到65%~70%,即手握玉米芯有水滴滲出狀態,然后按照一層廢料一層牛糞建堆,堆寬2 m左右,堆高2 m,長度不限。建堆時要做到上下寬度一致,陰雨天要加蓋塑料薄膜防治糞肥淋失,雨過天晴及時揭去薄膜防止厭氧發酵。
建堆6 d后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時做到內外上下互換翻勻,隨翻堆時加入過磷酸鈣,新鮮玉米芯,以后再隔5d、4 d翻堆兩次。第三次翻堆時加入石膏粉,此時翻堆時若發現發酵料缺水要及時調水,一般情況下后期不再調水。3 d后即可進房上料。上料前菇房要打掃干凈并進行消毒處理,培養料移入菇房與培養料上架。
雙孢蘑菇培養料的后發酵技術與草菇培養料室內巴氏消毒發酵技術相同,這里不再贅述。好的發酵料顏色應該呈現棕褐色,含水量適中,手握培養料有彈性,無氨味、無臭味,料內分布大量白色放線菌(圖1)。

(2)播種 當料內溫度降到28℃以下并呈下降趨勢時即可播種,切忌在料內溫度還沒有降到30℃以下就急于播種,因為采取“厚料栽培”時,培養料降溫較慢,如果培養料內溫度降不下來,就急于播種,往往造成燒菌得不償失。這里溫馨提示,在室外溫度較高時(尤其是在8月下旬播種),如果后發酵培養料溫度降不下來,料內發酵余熱還可能有繼續升溫現象,切記務必等待培養料溫度徹底降下來再播種。一般情況下,500 m2撒播800瓶麥粒菌種。
(3)發菌期管理 播種后應重點觀測菇房內溫度,頭三天菇房溫度如不超過25℃,或料內溫度不超過28℃,可關閉門窗不通風,保持一定菇房溫度促使菌種盡快定植萌發;若料內溫度超過28℃,要適當通風降溫,防治高溫“燒菌”。三天后,可根據菇房內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情況適量通風調節,10 d后菌絲基本鋪滿料面,可打開所有門窗進行晝夜通風,加大通風量促使菌絲向下吃料萌發。當菌絲吃透培養料時即可覆土。(4)覆土及覆土期管理 覆土選擇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疏松、孔隙度高、通氣性良好,不含病原菌和害蟲,有較大持水力的泥炭土、草炭土、菜園土、人工培育發酵土或復合營養土。商丘市雙孢蘑菇種植基地大多采取壤粘土作為覆土材料,以500㎡播種面積計算,需備土18~20立方,石灰粉200㎏,干稻殼500㎏。應在播種后及時準備好覆土材料,并將大的土塊粉碎曝曬10 d左右,然后將覆土材料混合均勻用5%的甲醛噴霧,邊噴邊調節土壤濕度,使之手握成團,落地即散。調濕后用塑料薄膜悶堆3d后,攤開無藥味備用。
播后一周檢查培養料內是否有害蟲、雜菌,尤其是螨類和綠霉菌。覆土前3 d,應關閉門窗在菇房內用“蟲螨一熏絕”進行一次熏蒸處理,以徹底殺死菇房內各種害蟲,做到無蟲預防,有蟲治蟲。覆土前進行一次全面的“搔菌”措施,將料面輕輕搔動,再用木板將培養料輕輕拍平。當菌絲吃透培養料時即可覆土,覆土厚度3~4 cm,覆土要做到均勻一致,一次到位。
覆土后可關閉門窗1~2 d,促使菌絲向上生長,第3 d開始少量通風并逐漸調水,每天噴霧調水1次,根據土壤干濕情況進行調水,切忌不可一次噴水過多造成水分滲入料內影響菌絲正常生長。調水原則是少噴水,以不漏床為原則,連續調水三天,把水分逐步調到最大值。調水時應打開門窗加強通風直至噴水后土表水珠消失,然后關閉門窗進行吊菌絲。
覆土至出菇一般在20 d左右,這期間的管理主要是溫、濕度及通風。尤其溫度管理是“厚料栽培”能否成功的關鍵。一般要求菇房溫度在18~22℃,料內溫度在22~26℃。如果料內溫度長期在28℃以上,容易大量產生床邊菇,造成料床中間不出菇,同時高溫高濕條件下,也易造成各種病害的暴發,導致栽培失敗。一旦料溫升至28℃以上,再往下降至室溫特別困難,這是“厚料栽培”能否成功的難點之一。因此要做到每天觀察菇房內溫度及料溫變化,采取開關門窗來調節溫度。
(5)出菇期管理 當菇床上能夠看到有米粒大小原基時,即進入出菇期管理階段,此時要逐步加強調濕通風管理。當子實體長至黃豆粒大小時,要適當加大噴結菇水,連續2~3 d調節好土壤和空間濕度。一般情況下,每2 d噴水1次,用量為0.5㎏/m2,連續噴水2~3次,使菇房空間濕度保持在80%~90%,同時每天要適當加大通風量。
①秋菇管理 采取一茬菇一茬水,菇多多噴水,菇少少噴水的原則,根據出菇量的多少確定用水量。由于夏邑縣采取的是“厚料栽培”,出菇較為集中,潮次較為明顯,與“薄料栽培”相比用水量較多。同時由于培養料代謝多,應注意通風換氣,要時刻注意保持菇房內空氣新鮮。
②冬菇管理在北方11月底進入冬季,在管理上以保溫為主,在菇房內不氣悶、無異味的情況下少通風,通風選擇在晴天中午進行。結合通風進行噴水,原則是應少噴水勤噴水。在夏邑縣采取“厚料栽培”時,由于培養料內產生大量生物代謝熱,一般情況下棚內溫度比“薄料栽培”的菇棚高3~5℃,所以在冬季12月份適當加溫仍可正常出菇。而此時北方采取“薄料栽培”的菇棚已經進入冬季休棚階段,市場上鮮菇稀缺,菇價較高于秋菇,同時由于料厚營養物質充足,鮮菇產量也比“薄料栽培”高出許多,因此“厚料栽培”能夠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③春菇管理進入翌年3月份以后,菇棚管理為春菇管理階段,由于北方春季適合出菇的時間較短,春季前期外界氣溫較低且時有倒春寒天氣,后期氣溫逐步升高。根據這一氣候特點,管理上前期以保溫為主,后期以降溫為主,同時做好病蟲害的預防,盡量延長出菇期。在水分管理上采取菇多多噴水,菇少少噴水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