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孢菇產業未來出路在哪?
——以莘縣雙孢菇產業發展為例
聊城市農科院 呂軍
一、發展現狀
莘縣雙孢菇栽培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在莘縣科技局、農業局等政府部門的努力下,引進外地品種和栽培方法,在雙孢菇大棚地栽技術上取得突破,隨后莘縣雙孢菇栽培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前后,受市場環境影響,雙孢菇栽培出現較大波動,以地栽為主的栽培方式逐步被淘汰,開始引入福建等地的層架式栽培模式。一方面,引入雙孢菇工廠化栽培技術,代表企業是莘縣奧登菌業有限公司,該公司引入全套荷蘭雙孢菇生產設備和技術,一度是北方地區雙孢菇栽培的標桿企業;另一方面,優化農法栽培,形成土棚或磚混大棚雙孢菇層架栽培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標準化水平,代表企業是山東富邦菌業有限公司,該公司引進福建專業技術人員,在雙孢菇菌種、設施、栽培方法等方面向福建等地學習,逐步發展出有地方特色的雙孢菇栽培模式。近年來,又大力推廣“大料場、小菇房”生產模式,將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及菇農有機整合,進一步提高了當地標準化、專業化水平,有效推動了莘縣尤其是朝城鎮雙孢菇產業的發展。目前,全縣雙孢菇產量在5~6萬噸,產值4億元左右,雙孢菇產業已然成為農業的特色產業之一。
二、存在問題
(一)生產方式落后,雙孢菇品質偏差
莘縣雙孢菇產業起步較早,發展初期在政府帶動下發展迅速,產量一度達到10萬噸左右,并且發展出了莘縣奧登蘑菇廠(莘縣大山合蕈菌科技有限公司前身)這樣標準的工廠化生產企業,在全國范圍內都有一定影響力。但近年來,受資本、技術、人才等因素限制,沒有發展出大規模工廠化生產企業,在栽培設施設計建造、培養料制備、菌種制備等方面均落后于浙江、福建等地。季節性農法栽培仍是莘縣本地雙孢菇生產的主要方式。相比工廠化栽培,農法栽培雖然不用投入過多的設施設備,卻在專業化、標準化方面遠遠落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栽培設施落后。工廠化栽培設施具有保溫性能優良、利于排灌、便于清潔等諸多優點,還配有專業的環境控制系統,可實現棚內溫濕光氣的精準調控,給雙孢菇的高產優質提供了理想的環境條件,可實現周年栽培。而莘縣本地農法栽培設施一般為土棚或磚棚,在秋冬季節可以滿足雙孢菇栽培的需求,但其他季節不能出菇,栽培過程容易受到外界氣候條件的影響,造成產量品質的降低。雖然發展出周年出菇棚,但由于配套設施和技術尚不完善,反季節生產中問題較多。
二是培養料制備方式落后。三次發酵技術(一次隧道發酵+二次隧道發酵+三次隧道發菌)是雙孢菇工廠化培養料制備的基本方式,可大幅縮短制料時間,通過科學配比和精準的發酵控制,使雙孢菇培養料的理化性狀達到理想狀態,培養料出廠時已完成發菌過程,大幅減輕了栽培過程的風險,保障了穩產高產。而莘縣本地農法栽培多采用二次發酵技術(棚外翻堆+棚內高溫滅菌),在發酵過程控制、菌絲培養、營養配比等方面不能實現科學、精準,使得栽培過程不穩定因素較多,較難實現穩產高產。雖然在培養料制備方面已經有山東富邦菌業引進國外先進的發酵隧道技術,按照工廠化生產方式制備雙孢菇隧道發酵培養料,但由于價格較高,農戶一般難以接受,因此在莘縣本地銷售較少。
三是菌種制備工藝落后,生產效率低。國內較大的雙孢菇菌種生產企業(如臨沂瑞澤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引進美國、荷蘭先進技術,在雙孢菇菌種制備過程中實現了液體菌種加專用菌種袋制備工藝,大幅提高了雙孢菇菌種生產效率,降低了菌種污染率,菌種質量得到有效保障。而莘縣本地則仍是延續了過去的老品種、老工藝、老包裝,生產過程人力成本高、效率低、污染率高,菌種質量控制較不完善,影響栽培過程的穩定性。
四是覆土材料制備落后。工廠化生產使用進口、無污染的草炭土,利用機械攪拌、機械上土等方式覆土,覆土層均勻一致,保水性好,出菇時長勢一致,較為密集,單生為主,便于采收,品質優良。而莘縣本地農法栽培則主要采用粘壤土作為覆土材料,手工上土,因該覆土材料持水力相對較低,使用時需多次向床面噴水調節覆土水分,噴水和覆土不當時易影響產量品質。
雙孢菇工廠化栽培和農法栽培在生產工藝上的較大差異,決定了二者在雙孢菇產量、質量及栽培效益上的巨大差距。工廠菇產量在20~25kg/m2,質量較好,菇體潔白圓潤,緊實厚重,多為一級菇,深受江浙等地的中高端消費者歡迎,價格普遍較高,收購價穩定在8~10元/Kg,栽培效益穩定。而莘縣農法菇產量在15~20kg/m2,質量很不穩定,薄菇開傘菇等情況多見,多為二三級菇,收購價一般在3~7元/kg,且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栽培效益較不理想。
(二)銷售模式單一
雙孢菇作為一種食用菌,具有保鮮期短、容易褐變等問題,對貯運保鮮要求高,一般需冷鏈物流,如貯運不當或不能及時銷售,易造成損失。一般大型工廠化企業建有冷鏈物流中心,采取專營、直銷、訂單銷售等方式能較好地解決銷售問題,價格相對穩定。但莘縣本地農戶因沒有其他銷售途徑,只能將雙孢菇銷售給掌握保鮮技術和銷售渠道的福建、浙江等地客商。經銷商往往是后付款,價格由經銷商決定,缺貨時價格高,滯銷了就壓價,菇農因沒有其他銷售途徑,只能被動接受。
受出口環境和市場供求關系等因素影響,2019年國內雙孢菇市場行情較差。如圖1所示,2019~2020年雙孢菇主產月份,浙江等地雙孢菇價格較高且穩定,河北、山東等地雙孢菇價格較低且波動較大,尤其是11月份雙孢菇大量集中上市,導致滯銷進而價格偏低,最低達2.4元/kg,已遠低于農戶的栽培成本價3.4元/kg。莘縣本地的菇農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受限于單一的銷售途徑和低迷的市場行情,菇農的雙孢菇價格經常被壓得很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嚴重打擊了菇農下一年種菇的積極性。因此,如何解決雙孢菇的多途徑銷售問題,是莘縣雙孢菇產業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對策建議
(一)創新栽培模式,加快提檔升級
雙孢菇工廠化栽培源于歐美,在20世紀初引入國內,但受當時的市場環境和消費環境影響,并未得到很大的發展。但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快速發展,消費者對雙孢菇質量的要求逐步提高,促進了雙孢菇工廠化生產的發展,國內大型食用菌企業天水眾興菌業在河南安陽建成日產60噸雙孢菇生產線,年產2萬噸,江蘇裕灌年產也在萬噸以上。迅猛的雙孢菇工廠化發展必然帶來產業的深度變革,過去國內雙孢菇以農法栽培為主的生產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更低的綜合成本、復合的銷售渠道和周年供應、上市企業的資本支持等賦予工廠化栽培明顯的競爭優勢,工廠化栽培已經是大勢所趨。
受區域經濟、投資環境、人才資源等因素影響,莘縣較難發展出大型雙孢菇工廠化企業,但卻擁有發展雙孢菇工廠化栽培的有利條件。例如莘縣奧瑞蕈菌有限公司具有國內一流的菌種生產線,山東富邦菌業有限公司具有世界先進的雙孢菇二級發酵隧道和60間恒溫出菇棚。如能將這些資源有效整合,并在液體菌種制備、發酵隧道培養料優化制備、栽培設施升級、草炭土制備等方面進一步提檔升級,就能實現莘縣本地雙孢菇產業在技術和產品質量上達到或接近工廠化栽培水平,發展出具有莘縣特色的雙孢菇優質生產方式,保障產業健康穩定有序發展。
(二)拓寬銷售渠道
隨著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很多果蔬如櫻桃、圣女果、香瓜等農產品開始以新的銷售方式出現在消費者面前,線上以盒馬鮮生、鮮直達、每日優鮮等電商平臺和網絡直播等形式銷售,線下以團餐等形式銷售,給各地的優質農產品提供了閃亮的大舞臺和優質優價的機會,使得很多優質農產品脫穎而出。莘縣雙孢菇栽培較早、是國內知名的雙孢菇主產區,如能在產業變革中充分抓機遇、補短板,充分利用莘縣長年以來形成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在產后加工、品牌建設、電商物流等方面繼續發力,將有望實現莘縣農產品在銷售端的跨越發展,開啟創新營銷新篇章。在實際操作中,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品牌建設、產銷對接等方面的資源優勢,通過建設雙孢菇冷鏈物流包裝中心和電商銷售中心,在新業態新零售領域進一步打開市場,拓寬莘縣本地雙孢菇的銷售途徑。同時,根據市場消費需求,引導產品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莘縣雙孢菇產業早日實現跨越發展。
二十一世紀,隨著信息通信和物流網絡的快速發展,萬物互聯互通已經越來越深入我們的生活,農產品直銷、線上銷售等形式正是隨著信息通信和物流網絡的發展形成的新業態新模式。這些新的事物給農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莘縣雙孢菇產業發展只有抓住機遇、迸發活力,才能乘風破浪,再創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