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術的改進與應用
1.食用菌基質常壓蒸汽滅菌標準化技術
以由下往上第二層料溫為準,當達到98-99℃時保持5h停火,燜4h出鍋,由點火至停火24-26h;若用防雜劑拌料,當料溫達到93-95℃時停火,燜4h出鍋,由點火至停火13-15h。觀測發現燜鍋是必要的,在停火條件下,即使蓋膜癟下仍能上升1-2℃的占觀測灶數的94%(每灶投干料4-5T)。其原理就是,在常壓條件下也必須排除灶內殘留空氣才能顯現出飽和蒸汽溫度,否則溫度就低。這表明燜鍋期間仍會有殘留空氣繼續排出,使料溫上升。
2.在食用菌生產中推行微生物優勢培養法
它適用于四種接種培養方法,即料棒打穴接種培養、短棒料面接種松扎口培養、回頭塞立體接種加塞培養、短棒料面接種折掖封口培養。
推行這種方法的依據:一是這四種接種培養方法在生產上應用面積大,約占80%;二是這四種接種培養方法雜菌污染幾乎不可避免,但運用這種方法可杜絕其發生。
這種培養法的特點是,不再強調環境消毒和無菌操作,開放式接種,但要嚴格做到四點:一是料棒滅菌要徹底,不得有微孔;二是選用適齡活性好的優質菌種;三是打穴接種要按壓密接,并壓下穴孔周邊薄膜,料面接種的用種量基本布滿料面,立體接種要接滿接種孔;四是接種后的7-10D給以適宜的發菌條件,特別是溫度條件,促菌早生快發,抑制雜菌發生。
預期目標:從根本上解決接種環節的勞保問題;發菌成功率達98%以上。在生產應用示范中,已有不少種戶實現了這個目標。
3.推行袋栽香菇菌棒培養兩段管理法
從接種至發菌透料為第一段,溫度彈性可大一些,5-32℃,最佳為24-27℃;發菌透料后進入第二階段管理,稱促熟轉色管理,控溫18-25℃,使成熟及轉色同步進行,達到充分成熟,適度轉色,具備出菇的內因條件。特別對秋栽香菇,增加一個控溫調氣的第二段管理環節,可使其早出菇,爭得較多的適溫出菇日數,達到高產、穩產、優質、高效。
研究結果表明,多種食用菌都必須達到菌絲生理成熟才能出菇,且其所需適溫高低及持續日數也不同,既是同一菇種不同品種也有差別。香菇成熟適溫15-25℃,轉色適溫18-28℃;白靈菇成熟適溫8-15℃,30D;不同溫度對比試驗,真姬菇在25℃條件下,20D即能達到充分成熟;香菇菌棒的成熟和轉色,除溫度條件外,還要求一定的通氣量,與光照無關。
4.香菇菌棒發菌管理中刺孔技術的改進
刺孔管理的理論依據是,菌棒透氣性差,會導致菌絲無氧呼吸,產氣起瘤,菌瘤過大時需刺孔;菌棒成熟、轉色的條件一是溫度,二是透氣,故需刺孔。
生產中刺孔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刺孔不當,過深、過多,引起棒溫過高燒菌,輕者減產,重者爛棒失收。
刺孔方法的改進,就是改常規的三次刺孔法為不刺孔。方法是料棒打穴接種,用直徑2.5cm,打穴深3cm,增加接種穴數,兼顧菌棒發菌、成熟及轉色對透氣量的需要,穩健發菌,不再刺孔。三次試驗結果表明,是可行有效的。
5.淺盤式常壓滅菌鍋的改進與應用
其改進點:一是改正方形為長方形,即長4.5cm ,寬2.5cm,深30 cm,每鍋滅菌5000棒(投干料5T);二是改正方形的兩個燒火口為一個(前端);三是將煙囪加高至4.5 m;四是將底層以下的氣室加高至25-30 cm,以縮小底層以下的低溫區。
其優越性:一是加長鍋體,拖長了前端燒火熱能在鍋腔內的停留時間,熱能利用率高;二是蓋膜滅菌,所產生的冷凝水自動流入鍋內,中間不加水,不落溫,縮短了滅菌時間;三是加高煙囪,抽風力大,免去了電力鼓風的電能消耗;四是改進后可節能30%左右;五是敞口便于維修和清洗,不再有鍋爐用水的處理和鍋爐除垢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