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蘑菇種類大全(圖文說明)
人工栽培的食用菌食用是安全的,而全國很多地方每年都有出產野生的菇類,其中不乏有很多名貴菌類,也有很多有毒菇類,食用后輕則中毒,重則死亡。所以如果識別有毒蘑菇種類很有必要。
我國的有毒蘑菇(毒菌)種類多、分布廣泛。在廣大山區農村和鄉鎮,誤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較普遍,幾乎每年都有食用有毒蘑菇嚴重中毒致死的報告。曾經被列為多發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因此,長期以來鑒別毒蘑菇是人們十分關心的事。有關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識宣傳工作,但誤食中毒者仍屢有發生。因為鑒別毒菌并不容易,所以唯一的辦法,在野外最好不要輕易嘗試不認識的蘑菇。必須在分辨清楚或請教有實踐經驗者之后,證明確實無毒時方可食用。如果吃了蘑菇發生了身體不舒服的感覺,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千萬不可大意。
一般來說,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種類型:①、胃腸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癥狀是強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毒粉褶菌、臭黃菇和毛頭乳菇,黃粘蓋牛肝菌和粉紅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類型中毒,已知有80余種。②、神經精神型:已知有60余種。中毒癥狀是精神興奮,精神錯亂或精神抑制等神經性癥狀。如毒蠅鵝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覺反應。③、溶血型:主要癥狀是在1-2天內發生溶血性貧血,癥狀是突然寒戰,發熱,腹疼頭疼,腰背肢體疼,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全身虛弱無力,煩躁不安和氣促。此類中毒癥狀主要由鹿花菌引起。④、肝臟損害型:引起這類中毒有關的種約20余種。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傘肽的種類外,如環柄菇屬的某些種。⑤、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引起這種類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亞稀褶黑菇。死亡率較高。⑥、光過敏性皮炎型:我國目前發現引起此類癥狀的是葉狀耳盤菌。

大鹿花菌
該菌子實體較小至中等大,菌蓋直徑8.9~15cm。呈不明顯的馬鞍形,稍平坦,微皺,黃褐色。菌柄長5~10cm,粗1~2.5cm,圓柱形,較蓋色淺,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在針葉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單生或群生。主要分布于我國吉林、西藏等地區。
此菌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異,不可食用。

赭紅擬口蘑
又稱赭紅口蘑。子實體中等或較大。菌蓋有短絨毛組成的鱗片。淺磚紅色或紫紅色,甚至褐紫紅色,往往中部浮色。菌蓋直徑4~15cm。菌褶帶黃色,彎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長,褶緣鋸齒狀。菌肉白色帶黃,中部厚。菌柄細長或者粗壯,長6~11cm,粗0.7~3cm,上部黃色下部稍暗具紅褐色或紫紅褐色小鱗片,內部松軟后變空心,基部稍膨大。一般夏秋季發生在針葉樹腐木上或腐樹樁上,群生或成叢生長。主要分布于我國臺灣、甘肅、陜西、廣西、四川、吉林、西藏、新疆等地區。
此菌有毒,誤食此菌后,往往產生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炎病癥。但也有人無中毒反應。

白毒鵝膏菌
該菌子實體中等大,純白色。菌蓋初期卵圓形,開傘后近平展,直徑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離生,梢密,不等長。菌柄細長圓柱形,長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內部實心或松軟,菌托肥厚近苞狀或淺杯狀,菌環生柄之上部。夏秋季分散生長在林地上。主要分布于我國河北、吉林、江蘇、福建、安徽、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山西、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此蘑菇極毒。毒素為毒肽和毒傘肽。中毒癥狀主要以肝損害型為主,死亡率很高。

毒鵝膏菌
又稱綠帽菌、鬼筆鵝膏、蒜葉菌、高把菌、毒傘。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表面光滑,邊緣無條紋,菌蓋初期近卵園形至鐘形,開傘后近平展,表面灰褐綠色、煙灰褐色至暗綠灰色,往往有放射狀內生條紋。菌肉白色。菌褶白色,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白色,細長,圓柱形,長5~18cm,粗0.6~2cm,表面光滑或稍有纖毛狀鱗片及花紋,基部膨大成球形,內部松軟至空心。菌托較大而厚,呈苞狀,白色。菌環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蘇、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區。
此菌極毒,據記載幼小菌體毒性更大。該菌含有毒肽(phallotoxing)和毒傘肽(anatoxins)兩大類毒素。中毒后潛伏期長達24小時左右。發病初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此后1、2天癥狀減輕,似乎病愈,患者也可以活動,但實際上毒素進一步損害肝、腎、心臟、肺、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接著病情很快惡化,出現呼吸困難、煩躁不安、譫語、面肌抽搐、小腿肌肉痙攣。病情進一步加重,出現肝、腎細胞損害,黃膽,急性肝炎,肝腫大及肝萎縮,最后昏迷。死亡率高達50%以上,甚至100%。對此毒菌中毒,必須及時采取以解毒保肝為主的治療措施。云南民間還利用毒傘的浸煮液殺紅蜘蛛。該菌的子實體提取液對大白鼠吉田肉瘤有抑制作用和具有免疫活性。該菌是樹木的外生菌根菌,與松、支杉、櫟、山毛櫸、栗等樹木形成菌根。